close


中國軍人不惜犧牲,與敵血戰,戰鬥異常慘烈,傷亡也異常慘重。

團購美食中壢

南京大屠殺,中國遇難同胞30萬,其中有不少是中國軍人。為南京防守問題,蔣介石曾經3次召開會議,直到11月24日,南京政府才發布《國民政府公報》:「特派唐生智兼南京衛戍司令長官。」蔣介石希望南京能守2周以上,「以掩護我上海大軍得以安然向浙皖地區退卻」。南京國民政府原來只打算作象徵性的防守南京,後來蔣介石改變了主意,把當時可以調動的部隊都調去防守南京,以致部隊多達近20個師。以上部隊因為剛剛經歷了淞滬會戰,部隊嚴重缺員。因此,防守南京的部隊雖說有20個師,但總數究竟有多少人,說法不一:一說11萬人;一說15萬人;一說10幾萬人。

將士殉職不計其數12月7日,日軍開始向南京外圍發起進攻。當天,南京外圍全部落入日軍之手。中國軍人不惜犧牲,與敵血戰,戰鬥異常慘烈,傷亡也異常慘重。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高級將領有:憲兵代理司令蕭山令、第145師師長饒國華等。南京保衛戰中,戰死沙場的軍人有多少,沒有確切統計。12日下午,日軍攻占中華門。下午1時,唐生智發布撤退命令:規定除掩護長官公署的第36師、憲兵部隊及直屬部隊於當晚11時渡江外,其餘部隊均應按計畫執行,不得隨意渡江。唐生智長官公署乘的船開到江心,駐守浦口的第1軍不知道船上乘的是唐生智,用大喇叭喊話:「唐總司有命令,任何部隊無論個人或是集體均不准過江,否則格殺勿論!」 唐生智哭笑不得,好說歹說,第1軍才准許唐生智長官公署乘的船靠岸。由於部隊防守分散,命令下達非常倉促,許多部隊沒有接到撤退命令。如徐源泉的第2軍團因通信線炸斷,直到13日夜半才從逃難的船夫口中得知撤退的消息。撤退命令下達後,南京城群龍無首,多股部隊經過挹江門奪路逃生。宋希濂奉命扼守挹江門,在城頭向擁向下關逃命的士兵開槍。逃到江邊的部隊覓船渡江。在渡江的時候,人人爭先恐後,有的過年伴手禮推薦北部船因過重沉沒;有的船被岸上無法擠上船的士兵開槍打沉;有的已經上船的人則抓著船幫不放手。12月13日,日軍攻克南京,南京守軍退入城內,與日軍展開巷戰。由於事先沒有部署街壘,中國軍隊在巷戰中節節敗退,大約僅抵抗了3個小時左右,巷戰即告結束,參加巷戰的中國軍人大部戰死。死於巷戰的中國軍人有多少,沒有確切統計。南京淪陷後,我負傷將士在外交部大廈救治期間或其後,遭日軍槍決。「外交部或軍政部內,共有傷兵2000餘人,全部被殺,下關亦有傷兵數千人,被倭敵以機槍射殺,無一倖免」。據此記載,傷兵在南京淪陷後被槍殺的人數在3000人以來台灣必買伴手禮上。中國數萬部隊衝到下關,卻求渡不得。無可奈何之下,多數將士向國際難民委員會交出武器,請求收容。根據日軍方面記載,日軍司令部在領南京後就下達了對俘虜「適當處分」的方針。山田旅團長當時在筆記中寫到:「12月15日就處理俘虜一事派本間少尉去師團,得到『收拾掉』的命令。」所謂適當處分,就是如無法處理就予以處決。這是軍隊裡一開始就確定了的方針。中國軍人在南京大屠殺中死亡人數眾多,放下武器而被日軍作為戰俘槍殺是主要原因。日軍在進城後對戰俘大開殺戒:「12月13日,在中山門附近城牆見到極其恐怖淒慘的大屠殺,俘虜們在25米的城牆上排成一列,許多日本兵端著插上刺刀的步槍,齊聲大吼,衝向俘虜們的前胸或腰部刺去,俘虜們一個接著一個地被刺到城外去了。」「俘虜被日本兵帶到長江岸邊的下關排隊斬首。第1排殺完,讓第2排把屍體拋到長江,然後排成一列,同樣殺頭。」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調查:南京城外中國被俘士兵約「3萬人以上」,「投降後72小時內」被日軍槍殺。南京難民區國際委員會調查證實:「華軍於解除武裝後,均被押至長江畔用機關槍掃射,在72小時內,委員會埋葬軍民死屍達3萬具」。斷送大軍士氣大衰從南京大屠殺檔案記載看,南京守城部隊在南京淪陷後,成建制有序從下關渡江的僅有唐生智長官公署及第36師、憲兵部隊、直屬部隊,從正面突圍成功的廣東第66軍及第83軍,其餘部隊被打散,未能突圍,大部分成為俘虜。南京淪陷後72小時內被槍殺的俘虜3萬人以上;被日軍在城內搜殺的中國散兵不會少於2萬人。日軍殺害俘虜3000人以上。加上死於南京保衛戰戰場、死於巷戰和死於自相殘殺的人數,中國軍人死難人數大約在6萬至10萬之間。除日軍認為俘虜有10萬外,台灣出版的《中國抗日戰爭真相》一書認為,「因唐生智為死守南京,將全城渡江載具全部收繳,至撤退時無船可渡;另因命令由正面突圍,卻又說『如正面無法突圍,可至下關過江』,以致斷送了10萬大軍,造成兵力的慘重損失及士氣的重大斲喪。」(作者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約研究員)(旺報)

年菜宅配推薦大園燒烤推薦




EE32C5BFCF9DE356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美汝顏吟蓬奶絆 的頭像
    林美汝顏吟蓬奶絆

    生活好康活動

    林美汝顏吟蓬奶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